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一头连着民生冷暖,一头连着发展大局。如何让更多人端稳“饭碗”,是保障民生的重大考验。
就业关系千家万户,是最大的民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要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对稳就业的支持,加大促就业专项政策力度。
两会期间,在陕全国人大代表和住陕全国政协委员心系“国之大者”,围绕如何继续确保就业大局稳定,积极建言献策,不负使命担当。
朱晓丽代表:
推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2023年,全国各级政府各类资金直接支持就业、创业超过3000亿元,并采取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城乡困难群众就业等针对性措施,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保就业稳就业的重点群体。保障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至关重要。”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朱晓丽说。
在调研和日常工作中,朱晓丽发现,职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完善、就业教育和引导不足、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等,影响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她认为,应从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加强灵活就业制度保障,营造更加平等的就业环境等方面着手,推动解决实际问题。
朱晓丽建议,各地设立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研究项目,完善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咨询和创业孵化等就业服务体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规划职业发展和实现就业目标;推进校企联合育才,校地企联合攻关项目可以给毕业生提供实践和研究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支持并鼓励企业建立有利于女性就业的制度,实施有利于企业妥善安置产后女职工回归岗位的引导性政策,从制度上打破职场门槛。
董宏涛代表:
开设更多劳模工匠学历提升班
职业技能培训对推进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意义重大。2020年初,省总工会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举办“陕西省首届劳模工匠学历提升班”。到2023年,27名专升本学生顺利毕业,其中15名学生获得学士学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动车段动车组机械师董宏涛是其中的优秀毕业生。
董宏涛说:“劳模工匠来自生产科研一线,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们要不断学习,钻研新技术,练就真本领,影响和带动身边更多人,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新时代的知识型技术工人,不仅具有精湛的业务技能,还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在董宏涛看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拓创新,推动核心技术的突破。
董宏涛说:“应鼓励支持更多高校开设劳模和工匠人才学历提升班,出台相关制度,培养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张华俊委员:
让涉农职业教育赋能
乡村振兴技术娴熟的建筑工匠、返乡创业的电商达人、玩转田间地头各种实用技能的农村青年……如今,乡村田野间的高技能人才日渐活跃,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教育、科技、人才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支撑,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农业 ”业态的更新迭代,对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引进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破解农村实用技能人才瓶颈?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陕西省委会主委张华俊认为,要大力发展涉农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张华俊说:“涉农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推动我国农村生产、经营、服务的发展,顺应乡村产业需求,促进形成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全链条生产要素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新形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力保障和k8凯发的技术支持。”
张华俊建议,以强化顶层设计为引领,建立部门统筹协同工作机制。围绕产业振兴,强化产教融合,提升职业学校教育水平。围绕人才振兴,坚持需求导向,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效能。